臨汾新聞網訊 魚戲淺波,水鳥駐足;風光旖旎,流水潺潺。平陽大地上,各類珍稀野生鳥類的回歸、河流水質的不斷提升,使得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畫卷徐徐展開……
過去一年,市生態環境局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與保護,堅持把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鞏固提升工作作為一項全局性、系統性工程來抓,強力推進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狠抓工業企業、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人工濕地等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水環境質量穩定向好。
2022年,我市9個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了Ⅳ類及以上標準,優良水體比例達55.6%。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我市水環境質量改善率在全國排名第6位。
直面困難 系統治理顯成效
我市河流大多位于黃河或汾河流域中下游。隨著近幾年生態基流的明顯減少,河流自凈能力變弱,污水處理廠的中水成為部分支流的水源。
先天不足,是我市水污染治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然而,作為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市生態環境局深知,守好一方碧水,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城市的永續發展。
面對被動局面,市生態環境局迎難而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一泓清水入黃河”的核心定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確保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嚴格查測,消除問題隱患。依托18個斷面水質自動站數據,市生態環境局每天沿河巡查、采樣分析、通報預警、督促整改,累計解決水污染隱患364個;組織開展交叉執法檢查,累計檢查涉水單位864余家次,發現問題406個,已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制定“一斷面一方案一圖解”,成立澇河高河店西、澮河小韓村、汾河北益昌橋南3個工作專班,駐點開展監督查測,全力保障重點斷面水質只變好不變差。
狠抓工程治理,夯實水防基礎。一項省定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完工,4項完成建設;47處農村生活污水完成治理;50個非正常運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完成整改;3個黑臭水體完成整治……對省級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采用周調度機制;對污水處理廠工藝完善、雨污分流改造等15項水污染防治工程,采用月調度機制。良好的機制有力確保了各項水污染防治工程的快速推進,進一步夯實了水污染防治基礎。
專項行動確保汛期水質穩定。市生態環境局制定了《臨汾市2022年度保汛期水質穩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并成立保汛期水質提升專班,對各縣(市、區)和市直部門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導;實行降雨期間初報、中報、終報制度,及時掌握各縣(市、區)汛期水質管控情況;實行駐廠監管,嚴防溢流直排、超標排放和借雨期偷排;開展交叉檢查,確保汛期水質不出現大的波動。
…………
這是奮起直追的一年,這一年我市水污染治理工作亮點紛呈: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55.6%,較2021年提升了11.2個百分點;國考斷面水質綜合指數比2021年下降15.29%,改善率全國第6。
實時調度 立整立改成常態
“部分同志對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總以為退出劣5類就是取得了勝利?!笔猩鷳B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負責人李曉麗介紹,凝聚碧水保衛戰的強大合力是在一次次的調度中實現的,依靠“實時調度機制”,“保三爭二”(保三類水體爭取二類水體)的目標逐漸清晰。
市生態環境局和各縣(市、區)分局的水生態環境科建立了實時調度機制,市局每天都會通報水質情況,并根據水質數據進行調度。同時,為了保證調度及時、治理迅速,這一調度機制明確了一項內部制度:如果有一個分局出現超過控制目標的情況,將面臨超過一天警告、超過兩天通報、超過三天約談的后果。
在市生態環境局的統籌下,各分局每日堅持對城鎮污水處理廠、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農村污水處理站運行進行監管,確保水污染防治工作得以有序推進。
河流全流域的調度排查,讓工業廢水以及其他污水偷排、偷倒、超標排放等污染水質的行為得到有效治理,河道及沿岸畜禽養殖、河道放牧、垃圾亂傾亂倒行為也得到了遏制,全市上下形成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
與此同時,市生態環境局建立的調度機制還充分發揮水質自動監測站作用,對全市國、省考斷面實行“日監測、日調度、日分析、日溯源、日整改”,對每天的水質進行精準分析,每一項污染源都得到管控,實現了精準溯源、立整立改。
烈日下、寒風中,環保鐵軍穿行在河流兩側,他們的艱苦付出,使我市河流水質不斷得到改善,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河流水質只有上游好了下游才能好。協同作戰是我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的一大亮點。
市生態環境局的統一調度不分縣域,只要哪個斷面數值異常,屬地分局就會出動查找問題,如果涉及到其他縣(市、區)分局的轄區,相應分局也會及時出動尋根溯源,確保立整立改落到實處。
排名激勵、通報批評是促進工作的良好助力。市生態環境局自2022年以來,建立水質“日分析、周研判、月通報”機制,依托全市18個斷面水質自動站數據,結合每日沿河巡查、采樣分析,對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數據進行日分析,對超標斷面進行預警,調度各分局排查監管情況,提出整治要求,每周召開一個類型的研判會,每月根據審核數據,對國、省考斷面數據進行詳細計算分析,進行當月及累月水質排名及改善率排名,制定各國考斷面下月污染物濃度控制指標,下發各縣(市、區)通報。
科學治理 分析研判去病根
河水流淌著鄉愁,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保護好每一條河道,留住臨汾水環境的生態底色,既是一項政治任務,也是全市民眾的熱切期盼。
面對河道多、任務重、工作量大的實際情況,在全面推進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過程中,市生態環境局堅持問題導向,以科學治理為核心,不斷強化分析研判能力,從點到面深入治理。
邀請專家把脈會診。今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多次邀請省內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召開水環境改善研討會,針對我市地表水環境質量改善、水污染防治等工作問診把脈、建言獻策。
研討會還是環保鐵軍與專家們建立溝通渠道的機會。一項項數據在專家的精準分析下,成為環保鐵軍全力奔赴、認真排查的一處處污染源。
“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就是我們的眼睛,每一項數據都會‘說話’,只要認真分析,總能找出蛛絲馬跡,污染源也就無所遁形?!崩顣喳愓f,靠著科學治理和分析研判,他們面對的水質數據異常情況太多了,在她看來,只有科學研判,才能精準治理。
這一年,市生態環境局緊盯水質監測數據異常問題,依據每個斷面每日水質情況,進行詳細分析研判,從而達到精準治理目標。
水質監測數據的分析研判是一個“細致活”,每一個微小的數據都仿佛“會說話”。長期“作戰”幫環保鐵軍們總結出不少經驗:對超標斷面,結合超標因子和當地污染源情況,進行分析識別,通過精準識別影響因素,進行精準治理;對不能準確判斷問題的,采取分段監測和全面排查,及時發現問題,做到當日問題當日處理;對一些尚未超標,但已出現升高苗頭的,提前預警,通過查找原因,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隨著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平陽大地上的一條條河流、一座座水庫正重新煥發光彩,“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新畫卷躍然眼前……
記者 劉 超
責任編輯:暢任杰